门头沟告急的背后,是北方城市的建设还没做好应对暴雨常态化的准备

2023-07-31 17:34:01     来源:腾讯网

撰文丨张丰

看到一些北京门头沟的视频,非常揪心。一些车辆被冲走,还有一辆公交车;拍视频的人说,有一辆车亮着灯,是不是还有人?我也为视频拍摄者感到担忧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就我所知道的信息,北京市为应对这次暴雨做了相当充分的工作。连续三天的高等级预警,很多人收到通知,要求在家办公。希望这次暴雨对城市的破坏降到最低。

除了北京,正受到暴雨威胁的还包括石家庄等北方城市。有石家庄朋友感叹,七月太难过,前半个月高温,现在又是连续暴雨。

梳理一下最近这些年的洪涝灾害,你会发现北方城市正遭受到比以往更严重的考验,尤其是“7月的北方”正成为暴雨的代名词。

2012年7月21日,北京发生特大暴雨;2021年7月21日,郑州发生洪灾,根据8月2日官方公布的最终数据,这起特大洪灾造成郑州遇难292人,失踪47人;2020年8月,山东潍坊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。

这并不是说南方地区不再受到暴雨的伤害,就在前几天福建还在台风的袭击之下。但是,就新闻媒体的报道给人的“观感”来说,北方的暴雨和洪水更严重。

这可能有两个原因:北方以前的暴雨比较少,现在暴雨增多;和南方相比,北方在应对暴雨方面欠缺经验,这会在短时期内造成一定的问题。

还有一个趋势在郑州暴雨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:过去媒体在报道暴雨的时候,更多针对的是农村,关注农作物和人受到伤害的情况,而这几年很明显,人们更多关注城市。

这当然不是说乡村受损不严重,乡村的洪水可能欠缺关注度;不管是前年的郑州还是这次的北京,城乡结合部和郊区的洪涝灾害都值得更多关注。

但是不管是传播偏好还是现实,人们都会更关注“大城市”,这本质上是因为“城市暴雨”是一个新问题。

年长的人都知道,1998年中国南方曾遭受大洪水。那时防洪的主题是“保卫大城市”,“保卫重要城市”,人们关注的是大江大河可能决堤,有时候不得不提前“泄洪”,让水淹没乡村来让城市顺利过峰。

这几年,人们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:特大城市可能受到洪水的伤害,尤其是城市“内涝”,有可能带来新的公共危机。连续暴雨,可能会超过城市排水负荷。洪水可能进入居民小区地下室,也可能像郑州那样,冲入地铁。

大城市的洪水,正成为对城市建设质量的一种考验。过去30年,中国城市快速扩张,人们能够看到的是高楼的崛起,看不见的则是地下管网和排水系统。洪水让这一切都会被“看见”,人们担心,中国城市的飞速崛起会留下盲区。

有朋友看到门头沟视频后呼吁,现在应该搞一轮新的水利工程建设。这有点像应激反应,但是却也不无道理:“城市水利工程”和乡村,完全是不同的概念。

很多城市花大量钱搞的“海绵城市”工程,在暴雨来临时都现出了原形;每到夏季暴雨季节,总有一些人在宣扬巴黎、东京壮观的地下水网系统,其中的“影射”是非常明显的,大家都担心,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,会过于简陋。

硬件只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或许是“软件”:当暴雨来临的时候,城市应该有一个应对系统。中国已经建立了分级的暴雨、洪灾应急系统,但是它是否能够顺利、顺畅实施,仍然缺乏检验。

不管是东京还是香港,有关部门在面对台风、暴雨的时候,都喜欢“夸大”灾情预报,有时候人们会发现该来的暴雨并没有来,或者远不如想象的大,但是“台风假”照放不误。这不仅是预警,也是一种价值观: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最重要的,GDP或者某个项目的工期,这个时候不值一提。

郑州洪灾应该成为人们反复思考的一个案例。很多媒体都报道过当时洪水是如何一点点淹没、冲入地铁站防洪设施的,其实应该追问的一个问题是:到当天下午,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乘坐地铁?既然有天气预报和预警,地铁不是应该早就停止运营了吗?

你或许会问:如果地铁停止运营,那么多人怎么回家?这就是“系统问题”。实际上,城市的暴雨预警,就是一种“生活强制”,该放假的就要早点放假,如果被困在公共设施,也应该有一整套应对机制,而不是提倡冒险或者英雄主义。

过去30年,中国的城市建设基本是一种“外向的”,摊大饼,或者不断向上;不断拆掉旧的,建造新的,一切成绩都是看得见的。现在不断出现的“城市暴雨”或许是一次提醒:中国城市必须进入“向内发展”的阶段。

城市花大价钱进行河道疏通、改造,更新、升级排水设施,这些都不是“面子工程”,也不会推高某个区域的房价,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“战略考量”。

至于各种应急预案和系统,应该从“文件”和制度,进入现实,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“文化”:什么时候学校放假,什么时候普通公司可以放假,一旦放假、停工后,人们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,这些才是“城市生活”的本质。

一份“京津冀暴雨求救信息”的互动文档已经开始流传,普通人已经行动起来。这值得赞美。但是,更值得每一个城市管理者思考:下一次暴雨来临,你们做好准备了吗?

标签:

包装